最近想必大家神经都还一直紧绷着,关注着疫情。就目前的情况,咱们自在同门依旧不能放松警惕。
说到疫情,其实逆水寒江湖所在的大宋朝,就是饱受瘟疫折磨的一个朝代。
宋朝恰好横跨了两个气候温暖期,气候变化频繁,自然灾害也就十分密集。据《宋史》记载,宋代大规模瘟疫就发生了约167次,其中北宋时期发生78次,南宋时期发生89次。
北宋、南宋总共维持了300多年,平均两年发生一次大瘟疫,这个频率可以说是很高了。
乃至明朝人写《水浒传》的时候,都会应景地在开头写上:既然发生在宋朝,咱们的故事也得从一场瘟疫开始的。
也正是因为灾害频繁爆发,促成宋朝朝臣在对抗瘟疫、灾害上非常重视,也很务实。
那么宋朝君臣能有效率到什么程度呢?
咱们就拿1075那一年说事,1075年是宋神宗熙宁八年,这一年宋神宗开启了对交趾的反击战。
北宋初期,交趾就时时侵扰宋朝边境,宋神宗下决心在1076年对交趾进行讨伐。
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1075年,大规模的军事调动已经在默默进行中,然而一次大旱灾打乱了宋神宗的节奏。
那一年,吴越地区发生大旱灾,四里八乡的灾民都在四处乱窜,当时民心惶惶,社会秩序很乱。
更重要的是,许多官员深知,如果继续任由灾民继续乱窜,随后很容易引发更大的瘟疫。
这种时候最好的做法就是把灾民聚集在一起,隔离控制起来,防止疫情扩散。
但是吴越城内义仓的储量早就见底,根本不够救济灾民。
在即将爆发战争的关键节点,宋神宗非常重视这次灾情,立即责令执掌越州(今绍兴)的资政殿大学士赵抃全权负责救灾。
赵抃经验十分丰富,早在旱灾爆发初期,他就命令给各地官员统计数据。
多少人要吃粮,分布在哪里,需要多少粮食供应,从哪里供应,这些数据他都做到了心中有数。
其中最大的问题是怎么凑集到粮食,这里赵抃妙用了一些经济学的原理。
一般来说,灾情地区政府都会抑制米价上涨,但是赵抃,却反其道而行之。
他命人贴出公告,宣布政府不抑米价,有多余粮食之人尽管“增价粜之”,想卖多少价钱就卖多少价钱。
如此一来,各地米商见有利可图,纷纷运米前往越州,很快越州的粮供就充足了起来,顺带米价也慢慢维稳了。
但有了粮食不代表工作就完成了。官府要考虑粮食的分发策略,避免混乱哄抢,避免浪费。
对此,赵抃也制订了一个很巧妙的领粮规则——男女分开领粮,以避免混乱;
同时为了大家能拿到足够的粮食,赵抃还让百姓每次领够两日,让大家手里有粮,心里不慌。
在各方面都能接受的平衡中,越州平稳地渡过了那一次荒年,没有爆发更大的瘟疫。
这就完了么,并没有,宋朝各地官员都在密切关注学习着这次救灾情况。
比如隔壁江西省的知州曾巩就很欣赏赵抃的这次救灾,他特意根据赵抃救灾情况,撰写了一篇《越州赵公救灾记》。
这篇文章没有什么花里胡哨,更像是一本工作手册。
这些经验都通过这些文字保留了下来,成为地方官员再遇到灾害时,能够效仿的守则,以便更多人得救。
其实,曾巩那一年知州做的也不太平。那一年老曾所在的洪州(今南昌)也赶上瘟疫流行。
但他硬是用有限的预算,搞起一套防疫体系,县镇旗亭一级级都要储存药物,还兴建临时隔离场所,给染病者登记造册。
等到朝廷的救济拨下来,因为每一项防疫工作责任明确,掌握的数字又精准,曾巩可以按轻重缓急从容调配资金,使钱用得极有效率。
更有意思的是,恰好这时赶上讨伐交趾的大军途径洪州。一般军队每路过一地,往往弄得沿途百姓苦不堪言。
但曾巩早早做了接待预案,从军队驻屯地点、路线到劳军物资的采购、运输、仓储,都提前安排得井井有条。
结果这支军队从经过到离开,洪州老百姓居然都没察觉。
面对民间疾苦,别的文人还在琢磨着怎么感慨,但宋朝的官员早已撸着袖子跳下去解决了。
最终在1076年,宋神宗大军顺利攻入了交趾国内,迫使交趾国王李乾德奉表投降。此后,交趾再也不敢侵扰宋境。
1075年,面对各种“外敌”,宋朝君臣通过务实精准的态度,的确做到了稳住阵脚,高效应对,为百姓提供了有效的救治服务,维持了社会稳定。
正如加缪在《鼠疫》里说的那样,“同瘟疫做斗争,唯一的方式就是诚挚。”
政府做好务实精准的本职工作,自在同门宅在家里,用行动来支持国家,我们也能像1075年那般迈过难关。我们更要感谢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们,是这群英雄不畏病魔,用自己的满腔热血为人民群众的生命而战!
我们广大自在同门中就有许多奋战在前线的白衣天使,善良的人会被幸运女神眷顾,疫情过后我们再在会呼吸的江湖相聚。希望大家都能平安无事地度过这个特殊的时期。
加油!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更多相关资讯请关注:逆水寒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