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对于“比武招亲”最早的记忆来自于动画片《虹猫蓝兔七侠传》,其中反派猪无戒垂涎女主蓝兔美色已久,意图与她强行成亲,蓝兔见状便举行了一场比武招亲大会:若是七日之内猪无戒能打败所有挑战者,便与他成亲。
最后嘛,当然是猪无戒败在了虹猫少侠的剑下,然后蓝兔与少侠浪迹天涯去了。
后来笔者接触的许多影视、游戏、武侠小说作品中都有“比武招亲”这一环节;让我不禁思考真实的比武招亲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比武招亲故事就是《旧唐书•高祖窦皇后传》中,唐高祖李渊和他结发妻子的故事:北周时上柱国大司马窦毅,其女寇氏容貌端丽,才智过人,到了嫁人的年纪,上门求亲者络绎不绝,但她都看不上眼,说“不可妄以许人,当为求贤夫。”
窦毅也相当宝贵自己的闺女,于是决定召集天下少年俊杰来一个比武招亲!怎么比那?窦毅在屏风上画了两个孔雀,规定百步之外用弓箭射中两个孔雀眼睛的人胜出。结果参赛的十多个公子王孙没有一个达到条件,正当窦毅在思考自己的题目是不是太难的时候,李渊“啪”的一声,出箭正中一只孔雀的瞳孔!
在场的所有人屏气凝神,看着少年再次拉弓瞄准,“咻!”的一下,这一箭依然正中孔雀的眼睛!窦毅大喜,暗中观察的寇氏也相中了这位风流倜傥的少年,于是与李渊拜堂成亲,结为夫妻。
这个故事后来也成为了众多“比武招亲”故事的改编范本。但可能有读者会问了,能打的又不都是帅哥,武力也不能体现一个人的品德,万一来了个“兽人族”的大哥赢得了比赛,小姐相不中怎么办?
诶!这位朋友你真聪明,事实上比武招亲确实没有那么简单,在清代小说《施公案》中就有较为详细的描述:
首先举办方要先去给官府通报请示,等个把周月上面批准了,才能开始摆擂,然后要准备张罗,整个过程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做方案”,租借场地、拉赞助、打广告样样都要计算,毕竟招来的女婿极有可能是个穷的叮当响的“打工人”,不能指望对方承担大赛的损耗;而整个流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找打手了。
找来的打手一般都是本家信得过的武术豪杰,或充当大赛的擂主,或混在参赛选手中准备“打假赛”:本家一有看的上的小子就“摔杯(或其他)为号”,打手便假装不敌战败;所有事准备好后,比赛就开始了。
每场开头的自我介绍就能淘汰一大部分人,有些愣头青上来就是一句“你爷爷在此!速速纳命来!”,那他多半是要被擂主或其他打手往死里搞的;但如果上来的人礼让三分说“小人武艺不精,还望先生指点。”那擂主多半会让他几手给他获胜的机会。
最后如果小姐和老丈人相中的男子武艺实在是不出彩,那也可以如《方广游戏经》中那样,加试书法和算数,三样加一起算一下平均分让如意郎君成功晋级。至此,我们可以发现真正的比武招亲实际上是一场综合能力测试,即使是在崇尚武力的古代社会,“品德”依然是考核一个人的重要标准。
但在研究的途中,笔者发现中国最早关于比武招亲的故事,竟然来源于印度?是记载在汉译《佛经》中,白净王太子通过比武大会迎娶裘夷公主的故事;WTF,难到比武招亲不是国服独占活动?顺着这条线,我才发现,原来各个国家都有类似的故事。
在古老的《荷马史诗》中有一篇叫作《伊利亚特》,讲的是为了娶到绝世美人海伦,全地中海的英雄豪杰都去参加了一场比武大赛,但是比赛结尾海伦却被特洛伊王子拐跑了,这还间接导致了特洛伊战争的爆发。
还有在法国中世纪时民间流行的一首吟游诗,叫《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内容是爱尔兰国王想为自己美丽的女儿选择一个好丈夫,于是举办了“全英骑士大赛”。英格兰部落首领命令侄子,英雄特里斯坦代替自己参加大赛。经过连场决斗,英勇无敌的特里斯坦不负期望,为首领赢得了公主,然而,当看到公主的真面目时,特里斯坦却如遭雷击,原来公主是他深爱的少女伊索尔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