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达爱好者而言,最浪漫狂野的幻想,就是驾驶专机,于银河中驰骋,在战场上穿梭。但在那个难以预料的未来之中,以高达所代表的MS兵器(人形机动战士),真有落地的可能吗?从这些非真实系兵器的身上,我们又能否一窥宇宙战争面容的一角呢?
在那些没有粉丝滤镜的非“萝卜片”爱好者看来,MS在宇宙中打架这事,其实是不符合常识的。毕竟一提到宇宙战争,人们脑海浮现的朴实想象,往往都是海军舰艇上天后的光束互射而非机器人互殴。但在那些出现了MS的作品之中,其实都为这些划时代战斗单位的出场,提供了自圆其说的“理论基础”。
像在高达系列中,就存在着名为“米诺夫斯基粒子”的神奇事物。正是由于该粒子的发现,人类才获得了可与核能媲美的便捷能源,并令拥有高机动能力的MS拥有了实战的意义。
换言之,若没有米粒子,MS其实是没有必要存在的。
有趣的是,在其他的日系科幻题材作品中,也都延续了这种“能源影响战术”的套路。像《盖塔机器人》里的盖塔射线、《红莲突破》中的螺旋力、《飞跃巅峰》的缩退炉等等,可谓将精神力再到黑洞等各种力量,统统挖掘了一遍。
在这些共性的背后,其实潜藏着符合科学逻辑的认知,即——能源是宇宙战争的基础。
之所以会得出如此的结论,是因为宇宙战场有其空间特殊性,而想要弄清这些缘由,我们不妨将目光锁定在百年之内,看看在这个阶段的技术层级之内,人类可以造出怎样的宇宙战舰,并催生出何等规模的宇宙战争。
抛开工业材料不谈,宇宙战舰的结构可以大体拆分为四个部分,即推进器、外形设计、散热以及武器。
在推进器方面,按照如今的技术水平,大抵在百年之内,能源采用都跳不出以化学火箭推进器和裂变推进器构成的工质驱动框架。但可以预料的是,更加高效的后者必定会成为主流。
可为了实现在太阳系航行之内的作战,一艘采用裂变的推进器战舰,仍要携带大量的推进剂,算是“一次性加油”。而针对核能的利用,自然也会运用在战舰的电力供给上,但与地球环境不同,真空的宇宙里并不能用空气进行散热,这意味着必须要给战舰装上面积巨大的散热板。
在这样的思路下,战舰的空间结构也会不可避免的紧凑起来。所以像激光这种能耗高、散热强的武器,就不太容易兼顾了,反而是耗能低的动能炮,也就是导弹,更能在没有阻力的真空中发光发热。
在战舰的外形设计方面,考虑到推进器的存在,其必然会有尾部的存在,并生出前后之分,而不是飞碟那样的圆形。为了避免在战斗中被敌方炮火直击,则需要让战舰的横截面尽可能缩小,并令装甲的倾斜角度最大化。因此,圆锥形或者导弹型,就成为了形体的最好选择。那在这些设计前提下,战舰会呈现出怎样的外观呢?答案是近似于如今潜艇的模样。
那围绕这些“太空潜艇”,宇宙战争的交战逻辑又是怎样呢?那或许会是种极为壮烈的战争形态。
由于宇宙的空荡,以及雷达性能的低差距,双方都将很难展开偷袭作战,只能堂堂正正的饱和对射,并要在进攻的同时,竭力拦截和规避对方的导弹。
换言之,百年之内的宇宙战争是个比拼谁先失误的过程,而携带的推进剂,则决定了双方的“闪避”次数。在这样的模式之下,失败一方是没有机会撤退的,而胜者,也只能在太空中等待补给,正所谓,破釜沉舟。
所以,太空战舰到底该什么样,还是取决于我们需要什么,以及我们现有的技术水平能做到什么,因此,在冷冰冰的现实里,百年之内的宇宙战争或许都不会有激光闪烁,也不会有MS单机突破,甚至连战机都不会出现。除非,我们能稍稍绕开能源对战舰的限制。
更多相关资讯请关注:星战前夜:晨曦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