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柄刀的来历和优势
汉末骑兵用的长柄刺击兵器,至少是名目繁多,但提到长柄刀,汉朝骑兵到底用不用它,要打大大的问号。就出土情况看,长柄刀多是唐以后才普遍列装,如宋《武经总要》中明确记载的偃月刀、眉尖刀等长柄宽背刀。唐代前锋步兵使用的陌刀被记载为“盖古之断马剑也”,唐颜师古注《汉书》极言“尚方断马剑”“剑利可以斩马也”,但谁也说不清楚古断马剑到底长什么样,骑兵能不能用。当然,无论是考古学还是文献学,“证伪(无)”其实比“证实”更难,我们并不能断言公元3世纪就一定没人打造一把宽背长柄刀在马上挥舞,但肯定不主流。
而提及窄身长刃的环首刀,骑兵的使用就很普遍了,首先是作为常规副武器出现的环首短刀(多在一米以下),其次还有一些比较“特种”的环首长刀——《虎豹骑》里东吴精锐步兵双手使用环首长刀,在东汉画像砖常见题材《二桃杀三士》中,这种握法很常见——其实不仅步兵用环首长刀,骑兵也用。以鄂州博物馆镇馆之宝东吴大环首为例,其总长147.3cm,柄长却只有15cm左右,只能单手握(与此相对应,一柄可双手用的102cm左右的日本打刀,柄长在28cm左右)。因此,除非它是仪仗器,否则其重心决定了只能借助马速发挥威力。
山东嘉祥宋山汉墓画像石拓片。《二桃杀三士》是汉代墓葬砖石画像的常见题材,虽然讲的是先秦故事,但衣饰器物多同当时
回顾完历史,我们会发现,在普遍情况下,长枪较长柄刀更为广大骑兵所接受。换句话说,对于绝大部分骑兵,骑枪比长柄刀好用,这是正常现象。骑兵成建制地列装长柄刀,到明代描绘仪仗出行的绘画中方才多次出现,而且也没有证据表明其军中装备比例超过了骑枪。若不是照顾到《三国演义》的影响,并在汉“断马剑”上有所发挥,《虎豹骑》中即便不出现任何长柄刀,也谈不上失真。这里额外提一句,科长注意到,在《虎豹骑》征讨战里作为总大将登场的关羽,默认主武器是弓——不媚俗,这很好!云长一生熟操长枪、环首刀、弓弩——或许还有戟,自负的他肯定不会责怪你们《虎豹骑》制作组的!
话又说回来,骑枪是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优于长柄刀?在游戏里,骑枪是不是就难以限制?
当然不是。在冷热兵器混合的16~17世纪,火枪加长枪(pike,一种比spear更长的“超长枪”)混合的步兵方阵曾经以多种形态流行于欧洲战场,波兰骑兵一度钻进“跟步兵比谁的枪更长”这种思路不愿自拔,使用了专职冲击的特制骑枪,其用两片空心木拼接而成,据记载长度甚至有超过5米的(proporzec),远超两百年后的同侪,而同时,因为自重与反冲力限制,这种骑枪也和骑士马上比武大会用的空心钝头枪一样,成了真正的“一次性骑枪”。处在近代军事改革前沿的枪骑兵,如墙而进,列队冲锋,根据战术需要,或者在接近敌长矛手时略微减速,撞断骑枪后向两侧折返,或者直接陷阵——一般只有在步兵方阵出现混乱,或绕侧背时才这么干——抽出马刀收割人头。这无论在明军、后金军的骑兵指挥官眼里,还是在一千多年前曹魏、西晋骑都尉眼里,大概都是相当熟悉但又觉得哪里节奏不太对的一幕。
Osprey绘制的17世纪波兰骠骑兵,这一位士兵的主要敌人或许是东线的鞑靼人、土耳其人,他使用的是较短的3米多的kopijka骑枪
东方的历史中暂未发现这种比较极端的骑兵作战思路,但东亚骑兵的骑枪也不一定就能完全摆脱一次性用品的命运。骑枪在高速运动下深刺进目标躯体后,并不能快速拔出,甚至需要撒手。2011年我有幸在北方某马场目睹过这种演武(当时科长我也跃跃欲试,但因为骑术未训而被拦下,至今引为憾事)。草扎的密度可大可小,但不会与人体差距太大,而那位骑手在慢速时才拔枪,在相对高速的冲锋下都选择了撒手。当然,马场上的草扎是固定的,战场上的敌人不是,但戳刺类武器,插得深必然拔得慢,有效杀伤与武器复位终归是一对矛盾。
而长柄刀几乎完全不存在这个问题。
《骑马与砍杀》中伤害惊人的冲刺每一击都伴随着长CD的骑枪复位,这是真实性与游戏性之间作出的妥协。《虎豹骑》中骑枪冲刺伤害较低,主动探手戳刺占主要比例,如果希望限制骑枪,参考一下现实,在“骑枪蓄力刺中后的复位速度”上做文章,恐怕会比单纯的调整数值更有趣。
其实,在目前《虎豹骑》的骑战中,刀扫一大片,枪挑一条线,清敌方步卒时长柄刀效率更高,骑兵单挑时骑枪更占优势——就有点类似攻击机和歼击机,已经是某种程度上的平衡。绝对的平衡是不存在的,游戏里不存在,历史上也不存在,存在的只有艺高人胆大的良家子、恶少年和游侠儿。
更多相关资讯请关注:虎豹骑专区